【滬港新局系列】滬港瑜亮之爭 走上都市圈擂台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9/04/10 09:00

分享:

分享:

  • 長三角成創業樂土 比港深有優勢
  •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助陣 大灣區添競爭力
  • 打通制度差異 大灣區可望1+1>2

今年2月,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式落地,而長三角一體化也在今年兩會上升至國家級戰略。一時間,中國城市發展的政策思路開始發生巨大變化,跑步進入大都市圈時代。而有著瑜亮情結的滬港雙城,如今又以中心城市的新身份站上競技台,帶領兩大都市圈角力中國未來的經濟龍頭。

今年春節之後,國家發改委發佈《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》,明確到2022年,中國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;到2035年,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,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。

長三角成創業樂土 比港深有優勢

在中央的政策宣示下,內地發展程度最高、對外開放歷史最悠久的兩個地區——珠三角和長三角再度被聚焦,一來就目前的經濟體量而言,最具能力成為世界級都市圈的選手難出此間;二來有「國家最高級別規劃」光環加持;三來,無論從兩個都市圈的城市功能配置、經濟總量、企業實力和創新能力,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同樣都不分伯仲。

事實上,從發展定位來看,在科技已成為新的發展動能邏輯下,兩大都市圈都旨在打造科技創新中心,並且深圳和杭州作為內地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兩個城市,均已具備相當程度的技術研發根基,近幾年在專利上都有明顯的進步。

不過,從企業創新能力看,長三角則較大灣區更具優勢。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《2018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》,深圳的獨角獸企業有15家,香港則有2家;長三角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杭州,分別為42家和18家,以兩個都市圈作為單位,長三角的獨角獸數量是大灣區三倍之多。

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助陣 大灣區添競爭力

從企業城市產業功能來看,大灣區最大的優勢是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,上海雖以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,不過在當前資本賬戶尚未開放現實下,就資金融通能力而言仍與香港有所差距。此外,作為過去40年對外開放前沿地區,長三角和大灣區已沈澱較為深厚的製造業能力,廣東的東莞、珠海、惠州,長三角的崑山、蘇州、無錫都聚集了一批製造企業,並形成全產業鏈品牌能力。

兩大都市圈目前又站在新一輪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起跑線上,競爭的絕不是相似性,不同之處才是能夠最終勝出的關鍵因素。誠然,粵港澳大灣區被寄予厚望,最大優勢正是港澳的國際化優勢,及將港澳國際化的發展經驗複製輻射至更大區域。制度差異是一個硬幣的兩面,使用得當則可共榮,但在過去的珠三角發展經驗中,這也正是最大的融合掣肘,令政令的整體調動難以協調。

事實上,都市圈經濟的成敗關鍵,並非各個城市經濟的簡單相加,更重要是各個城市經濟之間的協同、互補和溢出效應產生的正向拉動作用,實現「1+1>2」的效果。

打通制度差異 大灣區可望1+1>2

粵港灣大灣區中的深圳及其他7個內地城市製造業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,彼此產業結構較為接近,產業間的協同配合較少,香港與澳門則因為地理位置、歷史緣由、制度差別等,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業結構,與內地較為割裂。

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,則因為沒有體制障礙,在過去40年發展中已形成了較好的協同促進作用。而且從區域內城市間差距來看,長三角城市間的區域差距是最小的,而且這種差距仍在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進一步縮小,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進一步升級奠定了基礎,一旦中央予以政策支持,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

(滬港新局系列之一)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
撰文 : 潘攀 本報駐京記者
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